教学是一场灵动的艺术,朱煜老师以其独特的教学智慧,在课堂中演绎着精彩。观摩他的课堂教学,处处彰显着“心中有招,手中无招” 的教学境界。
朱老师在执教《桂花雨》一课时,当学生说出“样子笨笨的”用了拟人的手法,和对比梅树,写出作者十分喜欢桂花”时,朱老师通过对比朗读,引导学生比较“笨笨的”和“笨的”有什么区别。在师生的讨论中,大家逐渐领悟到,叠词“笨笨的” 里藏着作者对桂花的亲昵与喜爱,看似笨拙的用词,实则饱含深情。
朱老师课后提及,这一教学亮点不是原本预设,而是根据学生的即时反馈,在课堂上灵机一动设计而成。
他“心中有招”具有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,能读到很多细节以及作者的写作高妙之处,同时又深谙教学的语言规律,所以能精准捕捉文本语言点,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情感,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。
如果说在《桂花雨》课堂中,朱老师以细腻的文本解读展现教学智慧。那他在《父亲、树林和鸟》的教学里,对教学策略的灵活调整同样令人赞叹。
展开剩余65%最后一个环节请学生说一说对于“我为什么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”这句话的理解时,一位学生说她读出了父亲对鸟的同情。按其‘教 - 扶 - 放’策略,本应侧重句式训练。他却顺着学生的回答果断调整了教学设计“大家能不能补上一两句话,让所有读者都感受到父亲对鸟的同情?”
这个环节的教学调整,是对学生思维动态的捕捉,更是朱老师教学“手中无招” 的进一步体现,他随时都能根据学情调整教学方法,运用自如。孩子们发挥想象,创作出“父亲每次路过树林,都会轻轻放慢脚步,生怕惊扰了枝头的鸟儿” 等充满诗意的句子,不仅深化了对文本情感的理解,更将课堂的思维深度推向新的高度。
从《桂花雨》的叠词品味,到《父亲、树林和鸟》的环节调整,朱老师始终以学生的真实反应为坐标,不断调整预设,校准教学方向,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。
一次交谈中,我感慨于他能果断放弃原有教学设计,顺应学生的学习节奏,实在令人钦佩。
朱老师却笑着说:“教学设计哪有什么忍痛割爱,只有是不是真的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。” 反观自己的课堂,曾多次困在教案的“安全区” 里,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,总以 “课后再说” 草草敷衍;借班上课时,遇到学生反应迟缓,内心也难免焦躁着急……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教师追求“完美教案”,缺乏对教学规律的深度内化与灵活运用。
苏霍姆林斯基曾说:“一个好的教师,好就好在他能觉察到课的发展情况,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,按照此时此刻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”。朱老师的课正是如此。没有刻板的程式,却处处暗合教学之道;看似随意的引导,都饱含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。
这让我想起《倚天屠龙记》里张三丰教张无忌练剑的片段。
张无忌从“无招” 起步,慢慢掌握一招一式,进入 “有招” 的阶段,能应对常见的情况,但如果止步于此,也不过是表面功夫。最后他将剑术的精髓融入内心,不再拘泥于固定招式,最终达到“无招胜有招” 的境界。
教学也是如此,新手教师从摸索方法、掌握规律开始,但若只是机械运用这些 “招”,终究难以突破。只有像朱老师一样将教学规律内化于心,具体采用什么样的应对措施,则完全按照课堂实际情况,按照学生反馈的思维、情绪状态来灵活应对,才能成为教学领域的“武林宗师”,做到“心中有招,手中无招”。
这样的教学境界,或许难以轻易企及,但那些课堂上自然生长的瞬间,恰似武林高手收剑时余韵不绝的剑意,告诉我们要在“心中有招” 的根基上,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从容的应变力,成就 “手中无招” 的教学诗学。
发布于:上海市大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